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华体会最新域名/旋转蒸发器
卫虎林教授主持承担了《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课题包括一个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分别是煤炭、电力、冶铸、建材、丝麻、煤化工、农产品加工、高新科技等行业的分析报告)。经过一年的研究,年底,主报告《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经晋城市政府有关会议研究通过。
根据晋城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3.05亿m3,(不含过境水3.9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1.3亿m3(不含过境水3.92亿m3),河川径流量为19.6亿m3,地下水资源量8.48亿m3,重复水资源量为6.73亿m3。地表水资源量11.3亿m3中,沁河流域占58.5%,丹河流域占23.6%。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572 m3,低于全国中等水准,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域。但在华北地区,特别是与其他煤炭主产地相比,属相对富水区。
目前晋城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7.76亿方(见表1),2004年,晋城全市总取水量为2.04亿方。由于晋城市地形复杂,加之缺乏大型地表水控制工程,地表水的开发利用较少,200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在沁河上游规划一座大型水库张峰水库,水库设计总容量为3.89亿方,可供水量约为2.1亿方,与之配套的有晋城城市引水工程,供水管线从张峰水库到晋城地区。如果坚持节水战略,目前的水资源能支持晋城市2010年GDP实现1000亿的目标。
晋城市2004年总取水量为2.04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取水0.28亿立方米,工业取水1.03亿立方米,农业取水0.73亿立方米(包括农村人蓄吃水0.24亿立方米)。按用水水源分类:河川径流为0.48亿立方米,其中沁河流域取水0.27亿立方米,占56.25%,丹河流域取水量0.18亿立方米,占37.5%,其它区取水0.03亿立方米,占6.25%;地下水取水量1.56亿立方米,(含深层岩溶水0.82亿立方米以及阳电提取岩溶泉水0.38亿立方米,郭壁提取岩溶泉水0.024亿立方米),其中沁河流域0.72亿立方米,占46.2%,丹河0.837亿立方米,占53.6%,其它区0.003亿立方米,占0.2%。
从万元GDP用水量来看,2004年晋城市万元GDP用水量为83.4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定额97.4立方米/万元,高于我国2001年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90立方米左右的中等水准,说明晋城市工业耗能水平比较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从人均水资源来看,按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丰水线立方米/人)、警戒线立方米/人)、和下限值(1000立方米/人),晋城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最佳人口规模43.5万人,警戒人口规模76.8万人,最大人口规模130.5万人。晋城市2004年人口总数达到212.2万人,超过水资源最大承载人口数,说明晋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发展新上项目必须首先考虑水资源承载力。
2005年晋城市人口密度为224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29亩,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37528亩,其中煤炭行业用地需求6992亩,电力行业用地需求6863亩,化工行业用地19500亩,冶炼铸造行业用地需求909亩,建材行业用地896亩,纺织服装行业用地480亩,餐饮行业用地407亩,医药行业用地93亩,其它行业用地1118亩。
8000亩,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不少于5000亩,来确保全市耕地193793.31公顷面积不减少,基本农田181720公顷稳中有升。同时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年均不得突破1500亩,乡村建设用地不得突破2000亩。优先安排煤炭、化工、电力、交通、水利等工业用地,确保国家、省、市重点工程用地37528亩,基本满足工业用地需要。晋城市“十一五”土地规划能够完全满足上述用地需求。
273.48亿吨,铁矿资源探明储量6245.8万吨,硫铁矿资源探明储量4084.6万吨,锰铁矿资源探明储量473万吨,铝土矿资源487.8万吨,石灰岩资源8624.万吨,硅石资源419.3万吨,粘土资源1918.4万吨,铁矾土资源229.8万吨。沁水煤田煤层气资源丰富,煤气层含量平均15-25m3/T,探明储量为5.35万m3。
2005年矿石年总产量预计为6000万吨,矿业总产值100亿元,比2000年分别提高22%和226%,2010年矿石预计产量6500万吨。2005年煤炭年生产总量控制和稳定在1亿吨左右,2010年预计在15000万吨,现有的煤炭资源储量可以支撑今后长远的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煤炭资源承载力最强。2005年铁矿年产量稳定在400万吨(生铁年产量300万吨),“十一五”期间通过提高选矿水平和综合回收率,铁矿资源也具有较强的承载力。2005年石灰岩矿产预测产量480万吨,其中水泥灰岩200万吨,电石灰岩30万吨,熔剂灰岩100万吨,石料灰岩150万吨,之后产量逐年递增,到2010年预测石灰岩矿产产量680万吨。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石灰岩矿产具有较强的承载力。
2005年预测产量40万吨,2010年预测产量50万吨;白云岩2005年预测产量60万吨,2010年预测产量100万吨,现有的矿产资源总量可完全支撑今后五年的经济发展需要。花岗岩、大理石、硅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按照市场需求生产,资源储量能够保证晋城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需要。
2004年晋城市工矿企业共排放废水5006万立方米,这些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直接造成地表水污染,在河道渗透地段造成地下水污染。另外固体废弃物、废弃尾矿、工业废气等都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农业污染源主要是化肥、农药,这些成分大部分都残留在土壤和水分中造成污染。2004年晋城市城镇生活垃圾污水排放1551万立方米,大多分布在在城区及各县县城,生活垃圾污水基本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年晋城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共设5个,点位分别是:自来水厂、气门公司、市环保局、技术学院、白马寺,监测项目包括PM10(可吸入颗粒物)、SO2、NO2。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42天,占66.1%;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118天,占32.2%。空气质量优于Ⅱ级的为192天(含Ⅰ级6天),占52.4%;Ⅲ级为161天,占44.1%;Ⅲ级以上13天,占3.5%。相比2003年优于Ⅱ级天数增加20天。
SO2年排放量1.97万吨,TSP年排放量2.60万吨。2000~2004年,市区空气中SO2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等污染物浓度均不同程度超标,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荷和压力。
2004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0.170mg/m3,超二级标准0.7倍;SO2日均值0.171 mg/m3,超二级标准1.85倍,全年逐月平均浓度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NO2年日均0.039 mg/m3,比2003年下降15.2%,而且2004年月平均浓度和日均值均低于一级标准。
7.07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54.2%;丹河水资源总量3.37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25.8%;其它区域2.61亿立方米,占20%。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分析,丹河流域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6%,沁河流域的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市的25%。
2010年丹河流域需水量为1.29亿立方米,但可供量仅为0.75亿立方米,缺水0.54亿立方米,丹河流域为相对缺水区。因此,“十一五”期间,晋城市工业规划应优先向沁河流域进一步集中;丹河流域已有的企业,要强化节约用水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全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年晋城市取水总量2.0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取水总量1.56亿立方米,占晋城市取水总量的75%以上,占地下水资源量8.48亿立方米的18.4%;地表水取水总量0.48亿立方米 ,占地表水资源量11.3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量3.92亿立方米)的4.2%,对比可知晋城市地表水资源利用率非常低,而地下水资源存在资源超量开采的现象。特别是丹河流域由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发展,高平市区、巴公、北石店及市区四个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岩溶地下水位累计下降达69米、64米、53米、42米,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
67.3%河段水质良好,为Ⅱ类水质,但是在端氏润城和西神头延河泉河段水质为Ⅲ类,在润城西神头段水质污染严重,为劣Ⅴ类水质。丹河的整体水质比沁河更差,寺庄任庄河段和高都河东河段都为劣五类水质。
2004年晋城市工业用水定额97.4立方米/万元,高于我国2001年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90立方米左右的中等水准,说明晋城市工业耗能水平比较高,工业用水定额急待降低。
1996年晋城市全市耕地211586.0公顷,人口205.5万人,人均耕地1.54亩,到2003年全市耕地下降到193793.31公顷,人口增加到211.83万人,人均耕地下降到1.37亩,低于全国和全省中等水准,人地矛盾比较突出。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工矿、城市建设、交通用地的增加,晋城市人均耕地仍然会下降。
2/3耕地是中低产田。全市旱地多、水地少,梯田、坡地多,平川、沟川地少,中低产田多,高产田少。中部河川盆地地区(城区、泽州、高平、阳城部分)耕地多,质量好,效益好。外围山地丘陵区(陵川、沁水等)几乎全是旱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质量差。
2003年非农建设主要是高速路、道路绿化带及村村通工程等占用耕地1500余亩。
2003年晋城市因移民并庄、交通不便、耕地困难、投入大、产出小等原因弃耕地面积53830亩,占耕地总量的1.9%。全市2003年自然灾害和采矿损毁耕地1214.67公顷,造成地表塌陷、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晋城市矿业以采煤为主,其次为铁矿和硫铁矿资源,其他矿产开发程度较低。晋城市煤炭地质勘查程度相比来说较高,但探明储量和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储量基本是保证国、省营煤矿及重点市、县营煤矿生产和改扩建需要。目前存在的明显问题是地方大中型矿井的接替矿区和新建矿区的勘查程度较低,不能够满足建井需求。同时其他矿产勘查程度普遍偏低,特别是水泥灰岩、电石灰岩、白云岩、粘土矿产等调产项目急需的矿产地质工作程度均较低,不能够满足建设需求。
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开采回采率大部分在35%以下,资源浪费严重。非煤矿山全部为小型矿山,大部分矿山无正规设计或不按照设计开采,不利于整体开发和合理布局。
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SO2、NO2等造成空气污染。
随着城区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经济总量的迅猛增加,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使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负担加大,对生态环境容量造成严峻考验。例如,城市综合区的烟尘废气排放,汽车拥有量迅猛增加带来的汽车尾气污染,交通噪声污染,房地产开发带来的施工噪声污染、粉尘污染,餐饮业带来的油烟污染,居民生活中的大量生活垃圾排放等等都成为制约城市生态、影响城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3)实施流域与区域水资源总量的分配制度,依水布局,依水规划工业带,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发展
4)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全方面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禁止对水资源超负荷开采
50%以上)是晋城市水资源利用的主体,为了缓解水资源压力,今后在工业项目论证时,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坚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综合利用的原则,企业按照下达的年度计划用水指标取水,超计划用水部分按累进制加征水资源费。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对全市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各县区相关水利部门要积极努力配合负责水资源管理工作。同时水行政主任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和建立水权、排污权分配制度,对用水量和排污量实行总量控制、市场交易,充分的发挥市场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十一五”期间,土地管理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法律和法规,积极地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坚持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综合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严格实施土地的规划管理工作。在保证基本耕地严控的情况下,应优先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用地。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资源的总体规划工作,有效控制煤炭产量,提高非金属矿产产量。对于煤炭行业严格依照国家规定控制好煤炭企业规模和数量控制,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经营方式转变,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采矿效率和资源开发效率。
、提高矿产资源企业技术水平,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运行机制
(二)大力推进产业体系调整和产业链的延伸扩展,积极发展工业园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引导企业兼并、整合、重组,引进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培养一批规模大、技术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加强产业链延伸,逐步建立一批一体化、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以煤炭产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支柱产业,全力发展非煤产业,全力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全方面提升接替产业
“四梁八柱”为指导战略,重点建设煤、电、化工、冶铸四大行业,积极发展丝麻、建筑材料、高新技术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接替产业,培养晋城经济新的增长点。
、建立专业化或者综合性的生态工业园区,发挥企业集群效应、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性,提高晋城市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推广清洁生产的基本工艺,强化节能节水,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水平
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重视在单个企业内部开展系统化的污染预防治理工作,鼓励企业对生产流程技术与产品材料、包装的设计改造,以此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重点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企业经济结构
大力带领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和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减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资源环境能够造成的压力,实现企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例如,在焦化公司实现循环用水、尾气发电、热电联供的模式。
,积极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污、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严控污染物排放标准。
4990平方公里,坝高72.2米,总库容3.89亿立方米,总投资17.5亿元,建设工期四年,从2005年开始至2008年完工。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导流泄洪洞和大坝上游围堰截流工程,大坝主体工程全面铺开。张峰水库建成后,每年可向晋城市供水2.1亿立方米,可有效缓解我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59.9公里,投资总额30亿元。2005年3月,高平新乡高速公路列入全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2005年6月通过了省交通厅组织的工程预可研预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晋东南与豫北的又一高速通道,加强完善该区域的高速公路网络结构,实现我市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131.6公里,投资总额为55.8亿元,其中晋城境内64.9公里,投资额为36.8亿元。该项目由中港集团总公司与山西中昌集团共同投资兴建,是山西首个BOT模式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已被省发改委列入2005年重点项目,临汾境内的控制性工程已经开工,晋城境内2006年上半年可以开工建设。
30公里,投资15亿元)、泽州南义城沁水嘉峰一级公路(44公里,投资3.2亿元)、沁水郑庄临汾安泽一级公路(35公里,投资4亿元)、太焦与侯月铁路连接线亿元)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火车站改造、集中供热增容等项目。(本文为2005-2006年卫虎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山西省晋城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部分内容)